代天宮建築解說:二、屋身

相關檔案:

二、屋身
屋身也是「中式建築三要素」之一,它的功能是支撐屋頂及圈圍出活動的空間。
屋身包括樑柱、牆面,有些牆面是結構牆,屬於物理支撐系統的一環,有些則單純分離出來做隔間功能,而使古建築可以達到牆倒屋不塌的地步。屋身的木架結構稱為屋架,組成分數種:一種是「柱」,垂直於地面;一種是「樑」,深度的水平構件。一種是屋寬方向的水平構件叫做桁、檁、楣與枋;最後是其他連結用的小配件,叫做「斗拱」、「垂花」、「挑」。

柱:
柱子是支撐重量的大功臣,依它所在的位置有不同的稱呼:檐廊的柱子叫「檐柱」;支撐脊檁的稱為「中柱」;在山牆中的為「山柱」;室內的其他柱子稱為「金柱」(正中央四根另稱為「四點金柱」);位於樑與枋上的矮柱子為「瓜柱」、「童柱」、「侏儒柱」、「蜀柱」;位於牌樓下方的叫做「封柱」。

一般廟宇的柱子不會是上下大小完全一致而沒有變化的,通常分為三段而成紡垂形或梭形(梭柱),有些則雕成方柱、八角柱,或於柱上雕出對聯…(楹聯柱),甚至於雕花鳥的花鳥柱與雕單龍、雙龍、多龍的各式龍柱,以增加柱子的莊嚴感、華麗感與美感。

通常柱子下方則有柱礩(柱珠、柱礎)以作為柱的基座,用以隔開木構件與地基以增加柱子的壽命(有防潮功能)。

樑與檁:
樑雖是縱深方向的水平構件,但一般也泛指所有的水平構件(如俗稱的「大樑」其實是指建築術語中的「中脊檁」),在這裡我們以名稱來區分它的方向性,樑、檁與柱的接法也有幾種方式如穿斗式(柱距小)、抬樑式(柱距大)、通瓜式(有斗拱連接)…等等。

其中南方廟宇特有的為通瓜式(也有學者稱之為疊斗式),「通樑」是橫向短樑、「瓜柱」是直豎的短柱,以「三通五瓜」為例,中脊檁下方為「脊瓜柱」,「脊瓜柱」底部為三架樑(或稱三通),「三通」兩側分別接瓜柱,上接「三架檁」,下接「二通」,「二通」兩側再分別接瓜柱,上接「五架檁」,下接「大通」,大通兩側再連接金柱,完成整個屋身結構的構連!

這些構件在過去的建築裡都未曾使用過釘子,而是以榫頭(公榫與母榫)相接。
代天宮因是日治時期建築作品因此多為水泥與木材構件相輔相成為主,如中央、
前後的樑、檁、員光…等構件仍是木質,因此十幾年之前曾因蟲蛀換過樑(其實是指換檁)。

斗拱:
斗拱之所在大多在樑、桁以上與相互之間,外形乍看之下相當複雜,其實是以平面狀的「拱」、「翹」,配合立體類似球狀的「斗」、「升」,以相互交疊的方式,將樑桁檁通與柱體之間做立體的連結與固定。

斗拱的功能有些是支撐、有些是固定、有些則只是裝飾性。斗拱的層數,叫做「跳」等級越高層數越多。代天宮多屬三層並不走華麗風格。而且很多戶外的斗拱就是水泥仿木構件形式。

牆面:
牆的種類依牆所在的位置分,可分為「山牆」(建築物側面牆)、「檐牆」(正闊面前後牆)、「廊牆」(檐廊下與山牆相接的牆)、「扇面牆」(與檐牆平行的室內隔間牆)、「隔斷牆」(與山牆平行的室內隔間牆)、「檻牆」(建物背面高約3尺的矮牆)

牆身的材料多半是土、磚、木、竹、石等,依現地材料或興建等級而不同,民宅裡過去常見的是土角牆、版築牆、編泥牆、磚牆、卵石牆等等。比較講究的牆則分成數段,由最接近地面開始算起分別是「腳堵」、「裙堵」、「腰堵」、「身堵」、「頂堵」、「水車堵」。而在這些各式的牆面上,為了美化,有些則配有其他裝飾物,如雕飾、鐵件、彩繪等。

以山牆為例,有些是變化材質或顏色,有些是將山尖以下置放鳥踏,山尖處裝陶製氣窗、剪黏或陶藝作品,如「懸魚」(意味年年有餘)。

最多裝飾的或許是前檐牆,「腳堵」通常作成櫃檯腳形式、鯉魚躍龍門、烏龜贔屭…等,「裙堵」多雕回首麒麟、四季花草,「腰堵」則以淺雕各式圖案為主,「身堵」最複雜多變,可做成團龍、麒麟、雲虎、歷史典故。甚至採用透雕手法,是牆面中最富藝術氣息的一部分,「頂堵」一般與腰堵相同只作淺雕或顏色區別,「水車堵」通常以暗八仙、花草、動物…等泥塑、剪黏或交趾陶藝作品為多。這些雕塑不但美麗、雕工細緻,還別具教化意義、祈求暗喻,最是豐富可期!

代天宮的牆以水泥敷面加磁磚裝飾為主,中央高度有些有立體腰帶橫亙。廟裡也有多幅磁磚燒製的碑(如代天寺碑)在當時是很新潮的建材,相當有時代特色!

門窗:
門窗對於建築物來說,既是隔斷也是通路,所以一直是人們與建物最常接觸的地方,以門扇與門框來說,單開為「戶」,雙開為「門」,合稱門戶就指一個建築、一個家了,門戶既是主要通道,所以重要性相對提高,而有了門楣、門神、門聯、門枕 (石鼓、石獅的雕塑以鎮門)等等的裝飾。

門有「板門」與「軟門」之分,板門是實心門扇,軟門則是中空或有格子窗櫺裝飾。古時候的門配件多如連楹(上門臼)、門簪(固定連楹)、門釘(修飾釘頭)、門鈸(鐵件)、門環、門閂(栓杆)、伏兔(門閂配件)…等等。為的就是增加門扇的隔斷功能與開啟容易。

窗由窗孔、窗框、窗櫺所組成,造型多變,如六角窗、八角窗、圓窗(月洞窗)、蝙蝠窗、蝴蝶窗、葫蘆窗、元寶窗、書卷窗、卍字窗…等等。依製作材質與方法又可分為木推窗、木拉窗、木櫺窗;磚組砌窗、石條窗、酒甕窗、竹節窗…。

儘管造型與構築方法殊異,目的則是相同的,就在通風、透光與隔斷(形成內外)。

門窗不但是真實的通道,更是文人墨客思緒的捷徑,自古以「門、窗」入詩文者,比起建築物裡的其他構件來說,確實超出很多,例如:「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等。

近年來,大部分與外界接觸區域的窗戶,則因舊時木料柱蝕嚴重,已改成氣密式加褐色玻璃及暗紅色窗框的氣密鋁窗系統,廟方仍力求在實用中尋求整體均衡視覺美感。
回上頁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