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宮建築解說:一、屋頂
相關檔案:無
一、屋頂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屋頂的部分。屋頂可分為內外,由屋外來看,重點是屋瓦、屋脊、脊飾與壓花;由屋內來看重點在天花、藻井與捲棚…等等。
閩南的廟宇相較於中國北方來說,是比較華麗而豐富的。一來是南方氣候的關係,第一少雪(幾乎平地終年不下雪),再來閩南地區富庶的物產與農作生長,使人們特別慶幸於土地承載與上天的眷顧(風調雨順),在雙重的因素之下,為崇敬天地神靈所建築的廟宇,就顯得雕樑畫棟、氣勢非凡。不但室內是如此,室外也不在話下。舉凡可以利用的地方總是極盡能力的將之華麗與豐富起來!
屋頂的形式多變,主要屋頂形式是有簡單的兩坡式硬山、懸山式屋頂(二坡水)。四坡式只准宮、殿使用的廡殿式。也有結合上述兩種特色的歇山式屋頂。有捲棚式屋頂(無正脊)、如亭閣的攢尖式(又分方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甚至還有更複雜如捲棚歇山式、重檐歇山式、重檐方攢尖式、重檐廡殿式…不一而足。按照清代的規定,這些種類的屋頂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可以越級亂蓋,最高等級是重檐廡殿;次等級是重檐歇山;再依次是廡殿、歇山、懸山、硬山。至於捲棚並不列入等級,它屬於附屬建築的成分居多。
其他常見的屋頂形式稱為次要屋頂形式,有十字脊、盔頂(像帽子一樣)、平頂、囤頂(圓拱)、三川脊、斷檐升箭口、單坡…等等相當多變。
屋頂的製程:
屋頂的構造分成數層,分別是:椽條(音ㄔㄨㄢˊ)、望板(望磚)、座灰(或黏土)、瓦片。
一、在樑(桁檁)的上面,是木條狀的「椽條」(一種寬板角材)當基礎,每隔數公分就安置一條這樣的椽板,目的是支撐整個屋頂結構。
二、椽板的上面再安置木板或方磚,稱為望板或望磚,中間不留縫,目的是支撐座灰。
三、「座灰」是一種灰泥,可用來固定瓦片、也可防漏、甚至可增加重量而達到防風的功效。有時候為了減低成本會以不透水的黏土代替。
四、瓦片則分「琉璃瓦」或「布瓦」,一般民房沒有瓦片則以茅草、稻草代替。琉璃瓦與布瓦的最大差別在表面是否上了釉彩?此外形式上琉璃瓦式樣多、功能齊全,有所謂瓦片、筒瓦、瓦當、滴水、仙人走獸、正吻。布瓦則以青色、磚紅色為主,有分筒瓦與板瓦兩種。
常見的「布瓦」鋪設種類,又依筒瓦與板瓦的仰俯構成形式而分成「筒板瓦」(官署專用,一筒瓦加一仰狀板瓦)、「仰合瓦」(又稱哭笑瓦,一俯狀一仰狀交替)、「仰瓦」、「仰瓦灰梗」…。至於製作屋頂的其他規定如「茸屋三分、瓦屋四分」,是規定屋頂的曲斜度,使屋頂斷面成一凹曲線,以利排水與進一步美化。還有不可踩屋瓦、正脊,以前女生也不准上屋頂,對於屋頂的「陰陽坡」也有所謂「前高、後低,前短、後長」的規定。屋簷的大小則覆蓋區域要超過台基,屋頂的筒瓦不可居中,兩側則要對稱,這是因應傳統農業社會「出丁」觀念的要求。
屋脊:
屋脊的功能是壓住邊緣屋瓦、增加重量、防強風掀掉…等。屋頂的屋脊稱為正脊,屋坡兩側的屋脊稱為垂脊。兩這交界處有的用「燕尾」、有的用「馬背」修飾。正脊上方還有一條屋脊的是西施脊(有鏤空),在廟宇的建築裡相當常見!
其他還有許多名詞如「牄脊」是歇山式屋頂側邊的屋脊、「博脊」是歇山式屋頂山花下方橫向的屋脊、「角脊」是重檐屋頂的角落部分…。
燕尾:正脊兩旁成曲線上揚的部分,因尾端分岔為二,像是燕尾一般。是南方房屋所特有的,主要用於正廳上方的屋脊,一般認為有功名與官品的人家才可用燕尾。
馬背:又稱馬脊、箍頭,用以銜接正脊與垂脊,通常成突起狀,側面形狀有好幾種,如方形、菱形(銳型)、圓形、豎型(直形)、山型(曲形)。其實是依五行相生相剋原理所製成,例如金為圓、木為直、水為曲、火為銳、土為方。
脊飾:
脊飾通常在正脊、垂脊、牄脊、角脊…等處。
北方廟宇、宮殿的琉璃瓦的屋頂自有一些配件如正吻(正脊兩側)、仙人走獸(牄脊、角脊尾端)。正吻有璃吻、魚吻、鴟吻,仙人走獸最高等級有仙人十獸,依房屋等級下降而遞減獸的數量,其順序分別是仙人、龍、鳳、獅、飛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音至)、斗牛、行什(猴形)。
南方廟宇則較豐富,正脊通常分成三段(三川脊形式),正中部分為雙龍搶珠、雙鳳呈祥、雙龍朝宗(三仙、寶塔、葫蘆)等。兩側則多花草圖案(牡丹、菊花、松竹、梅蘭、如意)或吉祥喜獸(鰲魚、龍、鳳、虎、獅、象、馬、鯉、麒麟)或佈滿歷史典故(廿四孝、三國、戰國、楚漢等等)。工藝做法則以剪黏、陶塑、泥塑為多。
此外、孔廟類屋脊還常見有通天筒,據說是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才流行用來藏書捲之用。
「壓花」則是工藝匠師的藝術園地,在屋頂垂脊底端常見大型剪黏作品,造型華麗、用色鮮豔。通常是山水與歷史典故的呈現,其實是用來增加屋頂的重量,主要有防風的用途,兼具美感的表現。
為表現壓花之美,筆者曾作一詩,題為「暮訪竿林叟」
詩云:「晴藍近暮多變化,攜眷來訪竿林叟,笑問千古許多事,三國卻在屋上頭」
大竿林代天宮一樓大殿屋頂為硬山三川殿式建築主體加左右護龍,後方武聖殿屋頂為歇山重檐中央加蓋太子樓式建築(三樓挑高),因代天宮建築時已是日治時期(1933)所以不是採用木料構建而是水泥,但結構布局完全仿效自木結構,只是簡化了一些。例如椽板、座灰、屋頂都是水泥結構,其上再覆以琉璃瓦、山形壓花以剪黏與仿唐三彩之陶塑等技法作裝飾,主打一個實用、穩固功能,屋瓦經近百年使用後,已於2024年進行整修復原(含清洗、上彩及上保護層)。